給即將開啟人生新篇章的你|5 件關於出國留學,我希望我早點知道的事 x 美國生活工作心得建議

大家最近還好嗎?

秋天,對許多人來說,是一個新開始,或許是一個新的學期,一份新的工作,一個新的生活。甚至,可能是來到一個新的國度,展開新的人生章節。

或許正是因為如此,最近有不少的粉絲讀者朋友們寄信聯絡我,詢問我對於即將要出國留學、或者是剛來到美國的留學生們,有沒有什麼可以分享的建議與心得?

因此,今天這篇文章,我想要跟你分享 5 件,我希望我當初剛來美國時可以早點知道的事。

這 5 點感想,前面 4 點主要是給剛來海外、或是有志來美國唸書工作的大家,一些我的小小心得。而最後一點,則是給同樣也是正在追求自己夢想的道路上的你。當你猶豫不決、產生自我懷疑時,我想要跟你分享的一些想法。

希望今天的這篇文章,可以帶給你一點小小的幫助 ☺️

踏出臺灣,來到國外。跟來自全世界、一樣也是正在追求自己夢想的人們,一起在這座城市中奮鬥。光是想到這點,就令人感到非常興奮。

1. 海外臺灣人學生會或臺灣人社團,是很棒的資源與平台

不論你是來美國唸書或是去其他的國家,我相信或多或少,在當地都有一些臺灣人的留學生社團或同學會。這些來自家鄉的社團,絕對會是你初來乍到時,獲取最新的資訊、結交新的朋友,最重要的平台之一。

雖然現在很多國外的生活資訊可能上網一查就有,但是一來這些資訊可能並不是最新的,二來很多你剛來可能會碰到的問題,像是從最初的如何在銀行開戶、如何辦理健康保險,到如何選課、遇到問題要去找學校裡的誰解決⋯⋯等等,這些問題社團的學長姐們才剛剛經歷過,是最有經驗的一群人。問他們是最有可能得到正確答案的。

除了上述的社團以外,在美國也有很多,集結了類似專業領域的臺灣人社團組織。

而在生物醫學領域當中,波士頓台灣人生物科技協會 Boston Taiwanese Biotechnology Association (BTBA) 就是一個非常棒的組織。他們常常舉辦很多很有幫助的 seminars、workshops 和 symposiums,讓人獲益良多。類似的組織不只是在波士頓,在全美各地都有這樣的臺灣人生物科技社團,像是德州台灣人生物科技協會 Texas Taiwanese Biotechnology Association (TTBA)。這些專業的組織協會,都是你獲取新知、拓展人脈、交換專業意見,最棒的資源與平台之一。

這張是 2018 年我前往波士頓,參加 BTBA 年會時所拍攝的照片。這場座談是由來自臺灣的政府官員們,與海外的大家,介紹臺灣的生技發展與機會。

2. 不需要擔心自己英文不夠好

常常有些讀者朋友問我,覺得自已英文不好,怕說錯話表錯意怎麼辦?

這一點其實我覺得是不需要過度擔心的。能夠通過留學英文考試的門檻,而來到美國的大家,英文都已經是非常足夠的了。而且事實上,美國人自己在使用英文時,也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,單字拼錯、文法錯誤、語意不清,這些都是有可能會發生的。

固然在寫作時,這些錯誤是絕對要避免的;然而在口說時,特別是在日常生活的對話時,一點點英文的小錯誤是絕對可以被接受的。如果因為太糾結文法、用字、口音等細節,而不敢開口說話的話,那就有點本末倒置了。

或許有人會問,如果真的,我說的話美國人都聽不懂怎麼辦?

我們實驗室有一位從日本來的醫生學者。幾年前他剛來的時候,他的英文口說常常讓大家一頭霧水聽不懂。但是,每當聽的人稍微有點露出疑惑的表情時,這位日本醫生便會不斷地,嘗試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再說一次;另一方面,如果他聽不懂大家在說什麼時,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再一次跟對方確認,某某單字是什麼意思?某某句子是什麼意思?之類的。

於是,這樣不斷地持續一年以後,他的英文能力非常顯著地大幅進步。進步到能夠流暢地跟大家在社交活動中聊天開玩笑、進步到能夠毫無障礙地帶領指導實驗室的美國暑期高中實習生。

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明,如何克服跟美國人的口說障礙?其實真的就是那句老話—— 多聽多講。如果聽不懂對方說什麼,那就再問一次;如果對方聽不懂你說什麼,那就再講一次。美國人的英文聽力都很好的(?)多講幾遍他們一定聽得懂的 😉

多聽多講英文,不只是學校裡面,外面的餐廳酒吧也是多聽多講英文的好機會。英文口說的進步,真的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困難。

3. 多多參與各種校內或校外的活動

克服了留學申請路上的種種困難與挑戰,終於完成了出國留學的夢想。我知道大家一定都會想要全心全意地,百分之百地專注在課業學習上。

然而,在學習行有餘力之餘,有機會多多參與各種校內或校外的活動,我認為這也是非常重要的。舉例來說,在學校內,許多國際學生的交流活動、或是各個學院的 mentoring program、student council ⋯⋯等,都是很棒的拓展人脈、學習新事物的平台。如果你不想要有太多 commitment 的話,平常下班下課後的 happy hour or social hour,也是很推薦給妳可以參加的活動。

以我自己為例,在校內,我很幸運地曾經擔任博士班學生議會的活動主席,與來自全美各地、以及歐洲、南美洲、中東等不同國家的學生們,一起組織舉辦學院規模的活動。另外一方面,我也參與了幫助新生的 mentoring program、同時也擔任過多次的招生面試口試委員學生代表。而在校外,我也參加了 outreach program,幫助一些教學資源比較不足的紐約學校,協助當地的中小學學生們學習科學知識,讓他們對科學和科學家有更多的理解與認識。

雖然這些活動,或許跟你本身的專業知識沒有直接的關係,但是,透過參與這些校內的活動,不僅可能對你未來的職涯發展有更多的幫助與認識,也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機會,去結交來自世界各地、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們。

而透過參與校外的活動,則是讓我能夠有幸深入紐約當地的學校,與學生們進行互動。這些校外的經驗,讓我對美國(特別是紐約)的社會、文化和歷史,有了更深刻的認識。也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,這個社會對學習資源的不公平分配,與科學教育的重要性。

這是 2016 年我剛來紐約時,參加由 NYU 所舉辦的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 orientation。我在活動上認識了不少人,許多人也在後來成為我的好朋友。

4. 善加利用美國的多元文化環境

不少人都以為,只要來到了美國,英文就會自然而然地變好。其實這一點不完全正確,因為在美國,至少在紐約,有些地區的生活環境,你可以完全不用到一句英文,也一樣可以把生活過得非常好。

我看過不少來紐約生活的臺灣人,平常都只待在說中文的朋友圈裡。各種生活資訊、報章雜誌、休閒娛樂也都全部只看中文的媒體。我並不是說這樣的生活不好,這樣的生活很棒,人就算在異地也可以過得很舒適。

只是我覺得這樣就有點可惜了。

人都來了美國,我認為最重要的,就是要多加利用美國這個國家的優勢—— 多元文化兼容並蓄。在這裡,你能夠跟來自全世界不同國家、文化、背景的人們,面對面地進行交流與互動。這樣的經驗,是獨一無二,且非常令人感到興奮的。

舉一個例子,是常常我在學校裡發生的情境:可能前一秒鐘,我還在跟精通日文的韓國人,討論東亞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;下一秒,我便跟在法國長期工作過的希臘人,討論歐洲與美國的 work-life balance 差異。

而在校園以外,多元文化兼容並蓄的情境更是隨處可見。在紐約的酒吧、餐廳或是地鐵上,你可能會在同一個車廂或包廂內,同時聽到兩三種以上的語言交談,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事。

上述提到的這些經驗,都是在教科書或網路上,永遠不可能學到的。如果身在美國卻只完全待在舒適的中文圈裡,錯失了這些機會,我認為是非常可惜的。

在紐約的咖啡廳、餐廳或是地鐵上,妳常常可以聽見多種不同的語言,彼此交談著。這張照片拍攝的當下,我就至少聽見了韓文與西班牙文的對話。

5. 放心地踏出最猶豫的那一步,你不會有任何損失

Our doubts are traitors, and make us lose the good we oft might win, by fearing to attempt. — William Shakespeare

最後這一點,我不僅想要分享給來美國唸書工作的大家,更重要的是,我想要分享給同樣也是在這條,追求夢想的路上的你。

不論你是處在人生中的哪一個階段,在每一個階段中,總會有那麼一個時刻,是你需要做出決定的時候。這個決定,可能是要不要念研究所?可能是要不要出國唸書?可能是要不要進這間公司?也可能是要不要轉換跑道?

這些決定,往往對我們的人生影響重大。做出不同的選擇,會讓我們的人生走向不同的道路。但是,在這些不同選擇的道路中,一定有一條,是你很想很想要走,但卻又懷疑自己會不會能力不足,的那條路。

以我自己為例,我當初在 NYU 念碩士班時,儘管 NYU 生物碩士的畢業要求並沒有規定一定要進實驗室,但因為我對某一位老師的研究非常有興趣,所以很希望能夠加入其實驗室。

然而,因為這位老師是 NYU 醫學院非常有名的教授,也是該領域的大師,所以我很擔心,自己會不會因為不夠優秀,而被拒於門外?

終於,在猶豫了許久以後,我抱著「反正大不了就是被忽略或是被拒絕」這樣的想法,寫完了郵件,寄了出去。

幾天後,我得到這位老師正面的回應,面談過後,我順利地加入他的實驗室。在他的實驗室裡,我不僅獲得了非常多寶貴的研究經驗,學習到了許多知識,而且,這樣的學習過程,讓我更加確信了自己想要攻讀博士的決心。現在回想起來,可以不誇張地說,我目前博士班的一切,都是從那一封信開始的。

所以,當你面對這條,你很想要走卻又懷疑自己會不會能力不足的道路時,我想要跟你說的是:「就放心地踏出那一步吧!反正大不了就是被忽略或是被拒絕。」

最後,當你猶豫不決、自我懷疑、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可以面對挑戰時,讓我跟你分享一句,某位教授曾經跟我說的話——

Let them tell you no.

這句話的意思就是:當你覺得自己可能被拒絕而想要放棄時,儘管去嘗試!讓那個,最後做決定的人來拒絕你,而不是你自己。

Let the person who can make the decision be the one who tells you no. Not yourself.

謝謝你看到最後!關於這 5 點心得與分享,你有任何的建議或想要分享的心得嗎?歡迎在底下留言/私訊給我,告訴我你的任何想法 😉

關注我的 Facebook 與 Instagram,我會每週帶你讀一篇生物學新知識,與那些平常的紐約生活 ✨

THE BIOLOGIST|紐約生

 


如果覺得還不錯,記得分享給親朋好友唷!